在双河街道许家沟竹片厂,冉照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龚兴严正忙着带领工人对刚砍下来的麻竹进行粗加工,从砍竹、搬运、加工,每一个环节他都耐心指导、严格把关。
龚兴严介绍,麻竹又称大叶乌竹,其竹笋作为一种畅销食品,市场潜力大;竹子粗大、壁厚,但竹质较松软,可做上等的造纸原料;还可利用竹叶提取黄酮、叶蛋白,制作竹叶酒、竹汁饮料等。
正是这浑身是宝的麻竹,为龚兴严和当地村民铺出了一条生态致富路。
年轻时,龚兴严曾从事陶制品加工和销售工作,随后又辗转海外经营家具制品、投资箱包出口生意,靠着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积累下一定的财富。2017年,荣昌的麻竹产业蓬勃发展,龚兴严心系故土,毅然选择了返乡种植麻竹。
说干就干,龚兴严回乡后便开始考察麻竹产业的现状。他发现,荣昌因丘陵山地特点,麻竹种植都比较零散,农户们普遍采用传统种植手段,管理方式粗放,加上土壤板结严重、道路狭隘崎岖、交通受阻等客观原因,导致人工投入大,肥水效果不理想,也使得麻竹的产量低、收成差。
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龚兴严没有退缩。他积极走访各地麻竹示范基地,四处学习借鉴别人的管理经验,回来后再不断实践、总结,制定出了科学高效的麻竹种植方案。
规模种植是龚兴严最初确立的目标。他认为,土地连片集中经营有利于日常管理、统一麻竹的种植标准,也能节省人工成本,实现机械化作业,最终提质增收。紧接着,他在双河街道麻竹核心产区承包了4000亩麻竹地,成为当地最大的麻竹种植户。由于承包过来的麻竹地里麻竹长势参差不齐,缺苗断垄的情况十分明显,龚兴严又组织工人栽缺补漏,及时将新的麻竹苗植入林间。
种植过程中,龚兴严发现,麻竹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粪污肥料,种养循环更能推动产业发展。加上双河街道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麻竹地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是散养种鸭、土鸡的好地方。
“家门口”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好条件,让龚兴严觉得,在麻竹林间养土鸡和种鸭是条好路子。
2018年3月,龚兴严注册成立了荣昌区冉照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推广林下种养循环模式。
“在麻竹地里自建养殖厂和发酵池,利用增压泵收集粪水,通过管网将养殖场的粪污输送过来,经发酵池自然发酵腐熟成有机沼肥,用移动灌车对麻竹施肥。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麻竹缺肥生长缓慢的问题,也改善了养殖场粪肥污染环境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生态循环农业。”龚兴严说。除了对自家合作社的畜禽粪肥进行资源化利用,他还和多家大型和小型养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村集体资金运营形式,引进沼肥运输车,为周边麻竹及其他种植大户提供有机肥,此举得到了众多乡亲的称赞。
龚兴严成功探索出来的种植思路和管理模式很快便在当地传开了。短短一年,双河街道的麻竹连片经营面积就达到了1.2万亩,从整体上改变了当地散户经营的旧貌,也大幅度提升了当地麻竹竹材的整体产量和品质,并与多个大型造纸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
今年,龚兴严种鸭养殖也达到了8000余只。由于生态放养的饲养环境和模式,畜禽疾病少,蛋品营养丰富,新鲜味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政府政策好,我们还得拉着老乡一起跑。”龚兴严表示,他时常铭记政府与乡邻的帮助,并下决心一定要带领乡邻共同致富。
2017年10月,龚兴严在麻竹产地设立了日加工40吨竹片的加工厂,通过搭建稳固的销售渠道,为市场提供竹片加工产品,改变传统单纯靠卖竹笋盈利的模式,多渠道增加收入来源,为竹农争取更大的利益。
目前,竹片厂的固定工人有50人,季节性用工时还会从当地农户中额外雇佣200余名临时工人。固定工人每月基本工资为3500元,另外还有额外补助,临时工最高日收益达到300元。
“今年我又扩种了500亩水果竹、甜龙竹,这些品种在上海、台湾以及日本等地颇受欢迎,根本不愁销路。”龚兴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市第六届劳动模范,龚兴严表示,未来他将继续坚持走“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之路,建立生态养殖场,抓好精细化管理,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