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畅谈“仁义”文化,厚植人民情怀,强化干部职工仁爱之心、正义之心,实现以文化人、文化兴业。
还记得我刚考来仁义时,原单位的同事问我去荣昌的哪个单位,我总会先回答“仁义镇”,然后再补充“仁义礼智信”的仁义,这时大家都懂了。可见说起仁义,首先想到的还是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五常,也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话。仁位于五常之首,从人从二,在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是对待他人要以人为本,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要推己及人,要做到仁者爱人。在易经中,仁居于东方木位,代表仁爱、无己、我为人人。对于基层干部而言,我认为“仁”更强调的是对待他人,立身处世,我们应将“仁”一以贯之、终身行之。
为民服务,要常怀仁爱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基层工作,要对群众带着深厚的感情,把群众的冷暖疾苦记在心上,付诸于行动上。疫情期间,免费的医疗救治、免费的疫苗接种政策,是国家在内忧外患下始终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突出体现;脱贫攻坚战斗下,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而我镇在疫苗接种的接送服务、上门诊断服务,精准扶贫工作中走过的每一公里路,挑灯奋战的每一个夜晚,都体现出了仁义政府为民服务的仁爱之心。
基层治理,要推广仁士之行。“士”即士农工商的士,仁士,即为有得行的人。人吃五谷,生百病,成为百样种人。有的人高风亮节,有的人偷鸡摸狗,也有的人是在黑白之间犹疑不定。推广仁士之行,切实利用好小院讲堂、新风小院等途径,依靠群众力量,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将游走于“仁”与“不仁”之间的人拉回“仁”的轨道上来。
五常之中,义的次序仅次于仁,义体现了一种超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范畴。在易经中,“义”属西方金,代表严谨自律、遵规守纪。相对“仁”而言,“义”更应该强调的是提高道德修养,约束自身行为,“义”的繁体字结构中便含有“我”字。基层干部当以义立身,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有担当,敢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深情寄语中写到:“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基层干部更应如此,要继承以义为先的优良传统,在日常工作和联系群众中,不做吃拿卡要之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到对待群众一视同仁;要坚守初心和正义,不跨越道德和法律红线。
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而仁义文化正是其中精华所在。我们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仁义文化,除了要与时俱进地理解仁义文化的内涵,更要做到知行合一;除了要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也要做到广泛动员身边亲朋好友;除了要见贤思齐,也要见不贤,内自省、外纠偏。
践行和宣传仁义文化,需要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仁义政府到广大群众,由口口相传到人人实践,而这些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