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文明实践所 /
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荣昌新闻 > 正文

“五色”经济“斗艳” 水美乡村“醉”美 ——2022年直升镇工作回眸

发布日期:2023-02-24 15:16

图片

道观村青年干部陈善荣(左一)介绍三角梅种植技术(资料图片)


图片

直升镇水美乡村试点项目


图片

村民在剪花椒(资料图片)


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干净整洁,栋栋相连的民房错落有致,漫山遍野的三角梅尽情绽放……走进直升镇,处处可以感受到美丽乡村的气息。

2022年,直升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干部群众缪力同心,围绕“五色”产业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按下实干加速键,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落实,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发展“五色”经济 带动乡村振兴

12月18日,直升镇万宝村花椒产业园里,工人们正对花椒树进行修枝整形等冬季管护,为来年丰收打好基础。

万宝村于2018年建立起天知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种植花椒600余亩,年产鲜花椒500多吨。今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该村还陆续建立了4个花椒加工坊和2个冻库,加工坊年加工能力达到900吨以上。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发展花椒产业只是直升镇壮大村集体经济,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小切面。

今年,直升镇坚持大力发展红色高粱、橙色柑橘、绿色花椒、银色生态鱼、紫色三角梅“五色产业经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基地。其中,万宝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合作社技术入股+农户土地入股”的模式,建成千亩花椒产业基地,扩建500亩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目前已全部种上油菜;黄坭村引进乡贤杨朝兵,流转土地600余亩,成立直升镇黄坭村智慧农业农旅项目,发展柑橘种植及稻渔(稻虾)综合种养。

直升镇党委书记郑修兵介绍,通过今年“五色”经济的继续发展,全镇新开农家乐、研学基地4家,预计2024年,该镇可形成以“稻田+”产业为主导,“油菜—高粱”优质高效轮作为辅的产业结构,打造万亩优质粮油现代产业园区;通过与荣昌区储备粮公司在优质、绿色粮油生产、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搭建覆盖直升镇、辐射周边区域的综合性水稻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平台。同时,他们将积极引进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大学资源,通过“政企校”合作方式,探索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


着力生态治理 建设水美乡村

河堤两岸步道伴河蜿蜒,水中绿植倒映成趣……12月16日,直升镇荣升社区的居民刘大权漫步在徐家河沟边,忍不住拍照定格下眼前的美景。

“短短几个月,‘脏乱坡’蜕变‘亲水堤’,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然而提及整治前的河堤,刘大权直摇头。徐家河流经直升镇场镇,长期直排乱排、垃圾倾倒,岸坡杂草丛生、臭气熏天、蚊虫滋生,河面枯枝烂叶等漂浮物屡清不止,不仅拉低乡村“颜值”,更影响村民生活品质。

蝶变,得从今年3月份启动水美乡村建设试点说起。

今年以来,直升镇聚焦“水”文章,释放“水”活力,依托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对徐家河沟进行水环境治理。挖除杂草、清理陈年积物、加固岸坡、增建堤顶步道和排水沟……随着“硬件”工程相继推进,河沟两旁岸坡“倩影”初显,越来越多的居民来此散步、游玩。

除了徐家河沟,峰高河直升段等河流也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范围内,全长24公里,目前已完成7公里的整治提升工作。

根据整治计划,下一步,该镇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8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亮化”工程实施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沿河景观小品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绘就人水和谐的乡村画卷,唱响乡村振兴的奋进之歌。




厚植人才沃土 激荡人才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如何破解乡村人才引进难题?

2022年,直升镇通过公开招聘一批、广泛回引一批、招商引入一批,下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先手棋”,让一批有梦想、有知识、有干劲、有实力的青年回乡创业,推动直升经济发展。

“归耕农业”就是直升镇的一个青年创业团队。5名成员全是高校毕业生,平均年龄30岁。他们放弃了在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深造的机会,怀揣“深耕农业、归乡报效”的梦想来到道观村,打造了一个集果蔬种植、销售、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今年,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归耕农业”又吸引了2名研究生和1名农业专家加入。

截至目前,直升镇共引进各类乡村人才100余名,成立了“归耕农业”“根号九”“柔柔农场”等8支创业团队,推动发展“五色产业经济”6000余亩。

人才引进后,又如何让他们留下来?

为此,直升镇贯彻“一家人”的服务理念,建立乡村人才联系机制,由镇领导“一对一”结对联系乡村创业人才,及时帮助解决其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与此同时,镇党委每半年召开一次“乡村人才联系会”,每季度组织开展1期青年人才论坛,听取收集乡村创业人才的意见建议。

如今,在直升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当地的镇村青年干部、创业能人、镇村企业组建了“田间联盟”,搭建起了乡村创业平台,通过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资源的整合实现了抱团发展。